源起:DBST技術的發明
DBST傳輸技術,是有別現有純聲波、藍芽及NFC的近端感應方式,由交大創辦人莊凡頡發明。但僅有新科技算不上是新奇,唯有將新科技應用在生活中的場景,才能真正為人們提供價值,進而將創新擴散出去。因此,過去兩年來凡頡不斷尋找可行的應用場景,現有的檔案傳輸技術已相當普及,如何找出另外的應用同時發揮DBST的特性,是能否普遍這項技術的關鍵。
應用:支付是手機生活服務的核心
近年來,手機應用在中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各式各樣的生活功能皆能在手機上獲得滿足,而各個功能發展完備的核心原因在於有著完善的手機支付機制,也就是以支付寶為基底所建構出的手機應用生活圈。奠基於支付寶提供的第三方服務,延伸出大眾點評的團購券、餓了嗎的外賣、攜程的旅遊訂票、人人貸的P2P借貸、餘額寶的理財投資、水電費繳交甚至是信用卡還款服務。透過搭建穩固的支付平台與多方介接,支付寶將手機支付的應用層面擴展到生活中的各個重要時刻,讓使用者不再是只被優惠所吸引,而是感受到真正的便利,用手機支付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環境:台灣環境先天的瓶頸
反觀在台灣的生活體驗裡尚未將手機與日常應用結合,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手機支付的系統並不普及。不普及的原因則牽涉到台灣在先天環境上有幾項特點,對手機支付的需求缺乏急迫痛點。歸結於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在整體環境下,便利商店的廣佈已提供了足夠密集的服務端點,生活服務一應俱全。第二,台灣社會治安與金融環境嚴謹,不論是使用現金或是信用卡體系,都具有高度信任感,不太需要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交易擔保。第三,手機近端付款的技術發展受限,QRcode雖簡便卻掃描、對焦不易,未養成普遍習慣;NFC雖符合直覺卻要求高硬體成本,店家需負擔高昂讀卡機成本,消費者擁有NFC功能手機者不到一成五。最後,雖然各大銀行、第三方支付與團購網站都推出自己多手機支付系統,卻礙於各自通路推廣、硬體需求的歧異,使得消費者在不同店家就要下載不同的APP才能使用,缺乏一體適用的便利性,相較於傳輸技術本身反而是更大的阻礙。
現況:最符合台灣市場現有參與者與商家需求的手機支付工具
數位金融的應用在世界各地都對人們的生活有所改變,問題在於要怎麼切入並提供符合台灣生活環境的應用?回到DBST技術低硬體需求、感應體感符合直覺的特性,結合現有信用卡金流體系,提供的正是符合台灣使用者習慣的手機支付方式,不論小至夜市攤販、大至商場百貨,DBST技術的應用才能夠真正達到讓手機支付深入大街小巷的目的。
佈局:定位明確、保持彈性,合作大於直接競爭
商業佈局上則專注於「傳輸技術」的應用,不經營金流(串接銀行信用卡體系)、不推廣自有商家(與現有商圈經營者合作),保持與現有體系合作的彈性,進而提供立基於支付服務上的各式加值服務,例如票券兌換、費用繳交等。
總結:創造「有感」的手機支付生活
TapPay團隊的目標是消滅現金,提供使用者更直覺的支付體驗,同時結合多元的策略合作夥伴讓行動支付為店家與消費者創造價值,讓手機支付真正深入人們生活,讓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