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實境體感應用服務類   編輯

南懷仁的坤輿世界

 

產品介紹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一份珍貴的古地圖,名為《坤輿全圖》。17世紀隨著航海技術發展及地理大發現,耶穌會傳教士陸續來到東亞,他們帶來了當時西方的世界地理觀念。此地圖完成於康熙十三年(1674),是比利時耶穌會修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向康熙皇帝解說當時西方世界地理知識的工具,並撰擬《坤輿圖說》來講述當時西方天文地理的理論與概念,包含地圓地心說、雨雲、潮汐等知識,並提到數十種珍禽異獸。

「南懷仁的坤輿世界」新媒體裝置即是依據《坤輿全圖》及《坤輿圖說》所製作。為建構南懷仁心中的世界觀,先將《坤輿全圖》利用特殊之地圖投影法製作成直徑1.5公尺的實體坤輿地球,再利用google tango擴增實境技術掃描空間中的球體,將豐富的虛擬3D坤輿世界,透過行動裝置將實體球體及虛擬世界精確對應。

透過本裝置,在認識故宮典藏文物之餘,可以讓民眾體會到17世紀與現今世界觀的差異,而世界中描繪的珍禽異獸也讓人們理解到人類與自然萬物相互的依存性。

產品圖片

產品影片

本裝置雖發想自十七世紀古地圖「坤輿全圖」,然而以現代人慣用的智慧行動裝置出發,讓使用者可以隨時參與互動,並設計擴增實境應用於古地圖上。首先將坤輿全圖的內容,包含陸地、海洋、山脈、河川以及22隻動物3D模型化,結合運用GOOGLE最新發展的TANGO擴增實境技術軟體開發套件,讓使用者透過手機上,看到重現的坤輿全圖3D動態AR互動內容。TANGO的核心技術為區域學習(AREA LEARNING)、深度感測(DEPTH SENSING)及動態追縱(MOTION TRACKING),結合這三項科技,就能讓手機學習、記憶、畫出周邊區域的圖、偵測距離地面有遠,在三維度空間移動同時也能掌握物體所在位置,對於結合虛擬世界及真實世界的智慧應用具有相當潛力,因,此未來TANGO也可能運用在機器人及穿戴裝置上,在不同空間共享資訊。

TANGO技術雖以擴增實境為基礎,卻不必倚賴GPS或可能影響展件美觀的TRACKER,而是藉由對周圍環境和區域的3D空間感測,進行位置的定位和追蹤。因此,本裝置設置了一個實體的地球模型,作為TANGO空間感測的依據,球體表面再覆蓋高解析度輸出的坤輿全圖,使用者手持行動裝置圍繞地球遊走,可以從行動裝置上看到地球上不同陸塊的動物、互動內容和知識。

在理解TANGO的潛力之後,本裝置透過TANGO技術,不但將古地圖轉化為球體,也運用GOOGLE最新技術運用於古代地圖上,古典結合新科技的應用範例。

當行動裝置感測到空間中的實體地球,螢幕上的實體地球會變成3D的坤輿地球,我們也將坤輿全圖的文本《坤輿圖說》置於手機內,在使用者看見3D動物形象時也能點選說明以了解相關資訊,讓使用者沈浸在AR的世界裡也能同時得到相關地理知識,認識十七世紀的人們對地球的理解,是一知性而趣味的AR裝置,使用者以行動裝置觀賞球體坤輿全圖的過程中,可以觸控有興趣的區塊,出現動態的說明。惟《坤輿圖說》為文言文論述,為避免現代人讀起來乏味,在作品風格上採用較年輕世代的設計新趨勢,以LOW POLY ART低網格面藝術,以吸引年輕族群對本展件的體驗興趣。

 

清南懷仁「坤輿全圖」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十分珍貴的地輿史料,縱觀全世界在十七世紀也少有如「坤輿全圖」繪畫東西兩半球的地圖工程,這在當時是個相當了不起的地理工程結晶,南懷仁在皇命的驅使下製作本圖,但從西方世界帶來的地理人文的學理,也讓他必須在現實與真理中進行取捨,南懷仁將世界最新的地理人文帶給清廷,讓康熙帝藉由地圖和圖說就得以掌握世界的脈動,是這件史料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次作品的創新源起就是著眼於「坤輿全圖」之於康熙帝的存在關係,他是康熙帝觀看理解世界的一個最新科技,爰此,故宮特別使用具有深度偵測技術的行動裝置,先將「坤輿全圖」及「坤輿圖說」的內容製作成3D虛擬動畫世界,將當時的風土民情與世界觀製作成擴增實境教具,讓民眾或小朋友可以透過裝置充分的了解十七世紀下的世界觀。

第51屆美國休士頓獨立製片與國際影片影展「互動/兒童」類白金獎
標題:
詢問內容:
E-mail:
確認代碼: 驗證圖碼 換一張圖